五年级上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先是故事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接着以预习检查的形式学习生字,指导重点段落的朗读,在此期间重点指导易错字。在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上,我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只设计了一个中心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原因?让学生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想象画面、创设情境指导读,体会,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学完本篇课文后,又出示了同类文章《拐弯处的回头》,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明白父母的爱有时候是藏在微小的细节处。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用诗句的形式写写父母的爱。
这节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认为本节课设计较好的地方是:能根据海量阅读“删繁就简”的要求,只抓住一个中心问题理解课文,并且能拓展同主题文章,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
不足之处:
1、课堂上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虽然本节课我做了许多准备,自己对文本研究较为具体深入,但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当我提问“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时,学生当时有很多答案,有认为“了不起”的,有认为“坚强勇敢的”等等,而我因为预设,想把学生引导到下面一个问题,所以只简单地把答案归结为“了不起”。如果这时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中心问题引导不恰当。虽然本节课我只抓住了一个中心问题,但由于急于赶后面的环节,想进行同类文阅读和小练笔拓展,因此对于“为什么说父与子是了不起的?”这个中心问题,感觉学生的认识仅限于我所创设的阅读填空,并未真正深入。特别是“为什么说父亲是了不起的”这个问题,应该多找几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再让孩子们想一想当时的情况和环境,真正地体会到这位父亲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寻找自己的孩子,这样会远比完成填空理解得深刻。对于“儿子为什么了不起”这个问题,处理得也不够深入,如果让孩子们想象一下阿曼达当时在废墟下的情况一定更能体会到他的勇敢和无私。可是这些我都没有给学生去思考,完全是因为时间问题。现在想来,课前让学生先进行的10分钟的朗读检查,完全没有必要。可以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一些重点段比如第3段,第12-16段,学生在回答中心问题时就会提到,这时在体会人物思想的`基础上朗读更恰当。
3、同类文阅读,本节课可以更多些。近两日读到施久铭老师的文章《“主题阅读”的改良之道》,深受启发。施老师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具体策略上,教师可采用“以文带文”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死抠细节,而要发挥串联作用,把整块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有所放,才有所收。放的是教学中过于重视讲解教材的部分,收的则是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机会。当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不发生转变时,数量再多的阅读也只是偷偷摸摸,零敲碎打。”结合我自己的教学,我觉得自己的步子迈得不够大,总觉得要先把课文讲透,再去阅读。想一想,阅读的多了,理解能力不是更能提高了吗?理解能力要靠“悟”,理解能力和老师讲得多少没关系。针对这节课,如果压缩课堂讲课的时间,让学生多阅读几篇同类文章,目的不单纯指向于本课的体会几种描写方法的作用,而只是体会单元目标“父母之爱的深厚与宽广”,这样对于本单元的学习一定是有帮助的。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也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